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农历三月廿四 节气:谷雨

首页 >创新平台 >正文

国家马铃薯创新联盟

发布日期:2024-04-09       浏览次数: 20 文章来源: 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于2016年12月12日在北京成立,联盟是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重大布局和要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管理和推广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共同组建,是覆盖马铃薯产业上中下游的“一条龙”农业科研组织新模式。联盟共有14个副理事长单位、36个常务理事单位和95个理事单位,设立了由国内10位顶级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理事会为联盟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下设秘书处。天水市农科所为理事单位,薯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吕汰为理事。

2016-2022年开展。天水市农科所按照联盟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产业需求、企业需求、消费者需求开展协同创新,2016-2020年开展了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绿色种植技术和贮藏加工技术等3个联盟重点任务,在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示范、贮藏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和特色品牌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21-2022年开展了综合优异种质评价筛选创制与利用、绿色高产优质新品种、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4项关键技术,构建了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模式,该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将亩增效5%以上。

2023年开展工作

(一)马铃薯种业创新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对60份引进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配制杂交组合52个;开展西北片区品种联合筛选试验(晚熟组)1项,筛选出中薯566、临薯18号、中薯31号;开展西北片区品种联合筛选试验(早熟组)1项,筛选出优良品种北方016;开展中晚熟品系鉴定试验,对73份品系进行鉴定;开展中晚熟品系比较试验2组,参试品系19份;开展了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2组、国家中晚熟西北组试验1组;同时对新品系进行抗病性鉴定评价和品质分析;在五个示范县展示晚熟品种天薯19号和早熟品种甘农薯13号,展示面积12.5亩;在秦州区开展中晚熟品种配套栽培技术集成试验1项,占地11亩;在五个示范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秦安及张家川示范中晚熟品种配套栽培技术645亩,辐射2300亩;组织培训2次,农技人员50人次,培训农民275人次。

(二)马铃薯旱作绿色智能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展单项试验4组,包括西北片区马铃薯土肥试验、配施肥试验、不同覆盖模式试验、不同钾肥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展示晚熟抗病品种3个,分别为天薯13号、宁薯19号、陇薯14号,共计14.5亩;开展了马铃薯旱作绿色智能栽培技术集成试验1项,试验面积10亩;在五个示范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秦安及张家川进行示范马铃薯旱作绿色智能栽培技术315亩,辐射2155亩;组织培训2次,培训农技人员100人次,农民460人次。

(三)应急与咨询服务工作。一是马铃薯土传病害应急和咨询服务。在秦州区杨家寺乡、武山县马力镇、甘谷县金山镇、清水县永清镇及庄浪县通化镇示范马铃薯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218亩,示范田平均亩产1937.4 kg,亩增产221.5 kg,增产12.9%,亩增效184.4元,增效6.7%,防效为77.4%。在五县推广土传病综合防控技术970亩,累计开展技术服务11次,减损总产量114.44万公斤,减损总产值10.04万元,技术培训7次,培训214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30份。二是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及应急服务。深入各县区调查晚疫病发生动态,开展预测预报,及时发布晚疫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晚疫病防控技术培训,指导晚疫病综合防治。在秦州华岐镇和武山榆盘镇示范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138亩,防效71.7%,亩产1756.3 kg,亩增产209.3 kg,增产13.5%,亩增收164.9元,增效6.7%。在秦州、武山及庄浪推广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1270亩,累计开展技术服务5次,减损总产量23.04万公斤,减损总产值15.26万元,发放技术资料278份,技术培训5次,培训162人次。三是产业异常波动应急与咨询服务。针对天水地区7月上旬至8月下旬干旱的情况,试验站积极联系各示范县农业主管部门、技术骨干及种植大户,调查旱情影响马铃薯田间长势调查,指导种植户抗旱减灾,生产自救。